化学王国:“全国创新型企业”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2019-08-13 08:35: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华山一条路”走出的“一体化”化学王国

——新时代新国企万华改革创新启示录(中)

“全国创新型企业”——这样一个铭牌在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厅里格外引人瞩目。

从没有核心技术、数年不能达产,到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直至自主创造的道路,求解万华“创新方程式”令业界为之着迷。

如果说“市场+改革”使万华焕发活力,那么“改革+创新”则让万华变得日益强壮。

突围破壁垒:

“华山一条路”打开技术黑匣子

烟台市幸福南路7号,红白相间的大楼上,“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几个大字异常醒目,老厂区里正在拆除的老装置见证了我国以MDI(异氰酸酯)为代表的聚氨酯工业的起步。

落后就没有话语权,落后就要遭人白眼。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至今难忘那段30多年前的屈辱史:1983年,从国外引入的1万吨/年MDI生产线投产,由于不掌握技术,每年的产量只有五、六千吨。千方百计引进技术,四年期待换来的却是国外巨头决定在中国自己建厂。

时任异氰酸酯分厂副厂长的丁建生到一家跨国公司去考察交流,只是想看看这家公司装置的近景,刚往前走了两步,马上就被制止:Stop!

引进之路彻底被堵死,核心技术从何而来?残酷的现实给了答案:只有自主创新这“华山一条路”!

万华联手国内高校打响了一轮又一轮的技术攻关战:没有高大上的科研条件,只能用烧瓶从装置上接出光气做实验;现场技改创新时,公司领导和技术员拿着石子,蹲在地上划写,讨论流程、方案。

1996年,这套十多年从未达产的MDI装置,产能终于提升到了1.5万吨/年,这标志着引进技术初步消化。尝到自主创新甜头的万华继续发力,从2万吨、4万吨,到8万吨,再到10万吨,产能不断提升。

21世纪初,伴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MDI市场供不应求,跨国化工巨头都盯上了巨大的中国消费市场,计划在长江流域设厂,仅上海就获批了两套装置,一套年产16万吨,一套年产35万吨。

万华再次面临着生死大考。彼时这家年获利能力不足5000万元、净资产只有6.5亿元的公司,做出了投资25亿元建设16万吨MDI装置的重大决策。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喆说,“我们决定自组团队,准备自主研发增容改造技术软件包,研发成功后直接在与上海一湾之隔的宁波设厂。”

丁建生“三顾茅庐”请来的化学工程博士华卫琦临危受命,带头组建化工过程研究所,负责年产16万吨MDI项目软件包的开发。

万华烟台工业园装置图。资料照片

在烟台万华化学集团中央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做聚丙烯材料摆锤冲击试验。资料照片

在烟台万华化学集团中央研究院先进表面材料中心,万华员工在专利墙前介绍万华取得的科技创新成就。资料照片

当时在外人看来,这一举动的胜算并不大。一位国内同行曾直言,“你们与跨国公司竞争,就像在五星级宾馆边上搭棚子炸油条。”

万华人迎难而上。采集现场运行数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流程进行合理简化,运用各种先进的模拟手段,不断地对过程进行调优……“激烈争论,面红耳赤,一说到具体问题,大家就跑到黑板前画起流程图,几经反复才确定了工程设计方案。”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宝学当时就是技术团队成员之一,每天在办公室白天黑夜连轴干。

2002年10月,万华技术团队终于拿出了完整的年产16万吨MDI项目软件包。完成任务的第二天,他们一行人登上了以险著称的西岳华山,“当我站在‘华山论剑’的山峰,鸟瞰那山脊上仅有的一条陡峭的小道时,联想起这一年多来的坚持不懈,感慨万千。”徐宝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就凭着勇闯华山一条路的勇气,万华打开了技术“黑匣子”,有了宁波“关键一跃”的底气。2005年年底万华宁波项目一期工程16个装置全部一次投料成功。比国外巨头上海项目提前9个月投产完成,标志着万华终于具备了MDI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200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为万华科研代表的丁建生,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年产十六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这一成果的取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德、美、日之后第四个拥有大规模MDI制造技术的国家。此前,化工领域已有5年无此殊荣。

老一辈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冠荣曾在“中国MDI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这样评价:“在中国石化业中,像万华这样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封锁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例子可谓凤毛麟角。”

“科研生态圈”:

求解万华“创新方程式”

从濒临绝境、遭遇冷嘲热讽,到走向全球,成为高技术壁垒、高资金壁垒MDI领域翘楚,万华的异军突起在很多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万华是如何打破寡头垄断,破解技术“黑匣子”的?

记者在财报中找到了探寻答案的一丝线索。即使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2009年万华的科研经费不减反增600万元。近几年力度更是持续加大,其中,2018年研发费用支出达到16.1亿元,同比增长30%。今年一季度,投入4.23亿元用于研发,较去年同期2.77亿元研发费用,提高了52.92%。

除了大手笔研发投入成为常态,万华还形成了完备的研发体系和激励机制。从1999年“立木建信”21万元重奖技术人员孙敦孝,到如今技术成果盈利提成上亿元并不是新鲜事……事实证明,在万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重奖成功”绝不是一句空话。

在万华,同级的科研人员收入比管理人员高,有的科研人员收入甚至堪比高管。他们被允许有20%的时间和研发经费用于自由选择的研发方向,包括可以用于材料费、外出考察支出等方面。

更为难得的是,公司每年专门拿出1000万元用于支持“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

受益于这样的创新土壤,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也让万华有能力在核心技术上接力突破,带动了聚氨酯工业跃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HDI(特种异氰酸酯的一种)在高档涂料等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1999年万华启动相关研究,但因其工艺复杂,“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干了一年,连HDI的影子都没见到”;

第二批人接着上,2004年实验室中搅和出HDI后,却因技术带头人离职而中止;

第三拨人继续接力,2009年进入中试生产,至2012年3月,万华宁波工业园1.5万吨/年HDI生产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再用3年时间调整工艺设备,直到2015年HDI生产装备最终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近百名科研人员,数亿元的投入……16年历尽磨难终于换来了HDI产品问世,令万华公司多元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如今,万华HDI单体产能位列全球第二,产品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全球第二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HDI生产技术的企业。

在万华管理者眼中,让科研人员保持热情和兴趣,比计较短期盈利重要得多。采访中,记者极少听人谈及“现在怎么样”“着急挣多少钱”,而是“未来怎么办”“着眼长远应如何布局”。

万华的“科研生态圈”就像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大树,承载着“突破-应用-优化”的完整循环,这是万华人求解“创新方程式”形成的方法论:持续进行基础以及前沿探索性的科学研究,犹如大树之根,深植地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科研应用和产业化,犹如大树主干,茁壮成长;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犹如大树枝叶,快速生发。

在“科研生态圈”的助力下,万华开启了快速增长之路。上市以来万华的净资产收益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其收入和利润的复合增速高达33%和35%,市值累计增长近60倍。

“万华因技术创新重生,并对体制、观念等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创新,可以说,创新的基因已融入万华人的血液里,推动万华人一路奔跑、赶超。”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寇光武感慨地说。

引领超越:

打造“一体化”化学王国

翻阅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迈向繁荣发展的重要推手。

如今,万华在化工新材料领域掌握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在多个领域拥有话语权,产品已从单一的MDI扩展至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三大产业领域。MDI生产技术发展到最新的第六代技术,单线反应能力提高到80万吨,单位能耗全球最低、生产技术国际领先,万华产品被业内誉为“标准溶液”。

在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万华烟台工业园,2.2万台设备,182万米管道,15.6万台仪表……“上天”118米的丙烷丙烯分离塔世界最高,“入地”100万平方米的液化石油气洞库全球最大……一系列高技术、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产品走出了实验室,落成于此。

依托自主创新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万华从一个异氰酸酯制造企业正在向“一体化”化学王国迈进。

——沿着技术相关多元化路线,万华通过自主创新突破MDI、TDI技术,更多“I字辈”的异氰酸酯系列相关技术也逐渐攻破……万华成为异氰酸酯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同时,水性PUD、PA乳液、TPU、ADI系列等功能化学品及材料产业集群也在快速壮大,更多新兴盈利点层出不穷。财报显示,万华公司的精细化工与新材料业务营收不断创出新高,2018年营收57.03亿元,同比增长35.87%。

——沿着市场相关多元化路线,万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增强产品黏性。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少文用一个比喻向记者解释了这个化学原料企业的产品新变:“以前我们是给下游客户一种菜,现在我们是给他们一盘菜,直接下锅炒就能变成消费者桌上的美食。”

冰箱制造企业、汽车生产商都是万华下游客户,冰箱保温材料、汽车内饰离不开MDI。“除了卖‘黑料’MDI,我们还卖‘白料’组合聚醚,‘黑料’‘白料’做成配方料,客户直接注射进去,一次成型。”孙少文说。

走进烟台市开发区天山路17号万华表面材料实验室,记者看到,两位科研人员正在合作搅拌应用于指甲油的环保新材料。让人想不到的是,像化妆品这样贴近我们生活的日化材料,也是这家靠大宗化学原材料盈利百亿的企业的众多新项目之一。

面向未来,万华人充满激情但又清醒冷静。虽然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但诸多关键基础材料、高端专用芯片、高端检测设备等仍需要依赖进口。万华所处的化工领域,高端化工新材料80%还依赖进口。

“未来,我们要用厚厚的雪,来滚长长的坡。”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华卫琦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滚雪球”理论:“坡道要长,至少着眼未来50年的化学材料市场需求,雪要厚,做国内公司还没有做的核心技术,为将来的国际竞争做准备,唯有如此,我们的科研创新才能保证未来有足够利润和影响,雪球才会越滚越大。”

烟台,磁山。占地380亩、投资15亿元的万华全球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正在山坡北麓紧张施工,心怀梦想的万华人新一轮自主创新蓝图正徐徐展开……

(采写记者张超文、余孝忠、陈宝玖、李佳鹏、王璐、杨烨、袁军宝、王阳、滕军伟)

关键词: 化学王国 万华化学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