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头条丨宝鸡娃不论到哪,都不能不吃面皮

时间:2023-03-14 12:08:40       来源:贞观

水陆草木之食,可爱者甚蕃。陕宝鸡娃独爱凉皮。

凉皮是在后来的传播中,慢慢被叫开的,我们宝鸡娃都称其为面皮。

应和着时代的年轮滚动,面皮开始分烙面皮和擀面皮,后来还有了炒面皮,甚至烧肉面皮等。每一种吃法,都有自己的喜爱者,不过对我来说,最开始的记忆,却还是在寒冷的冬季早晨,上学前的那碗擀面皮。


(资料图片)

在那个”宝鸡啤酒,全国十强”的年代,作为一个双职工子弟,早上的时光通常都是急匆匆的,父母赶着去上班,我们赶着去上学。所以遇到父母睡过头的时候,我都会被打发一元钱,“去,拿一包奶,下楼吃碗面皮,赶紧上学去。”接着就头不回的关上门走了。

于是我就自顾自的起床洗漱穿衣,套上叠好后就再没拆开过的红领巾,穿鞋出门,反锁好防盗门后,再把钥匙挂好在脖子上,顺手在奶箱里取奶,下楼直奔小区门口的早点摊摊。

但事情的走向并不会如此简单,因为在我们的那个年月里,父母是不会固定给零花钱的。而外面的游戏厅和麻辣片,又常常在那里撩拨一个无知少年的心弦。

当然,这种不务正业的活动和不健康的食品,是没有可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资金的。所以作为一个宝鸡市陈仓区的娃,我早早的就领悟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兵法。通常都是跟面皮摊的老板要半份面皮,花五毛钱,骗一骗早起未醒的胃,从而截留下的五毛,就成了特殊活动的经费。在那个时代,兜兜里有五毛钱,就可以满足少年很多的快乐了。

而这样快乐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有一次周末,母亲和我一同下楼吃早饭。我正满足于今天可以吃一整碗擀面皮的时候,却听到母亲问了一句:“我娃,最近有没有来吃面皮”。因为她偶尔也怀疑我不吃早饭,而是用钱去了游戏厅。

很神奇,现如今30多岁的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心在喉咙里挣扎的感觉。

老板答道:“在这吃呢,你这娃乖的很,天天都来呢。”

瞬间,我紧张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开玩笑,我可是陈仓区的娃,自小我就领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兵法,那明面的栈道多多少少还是得修一修的。但与此同时,我也听到了老板的后半句话“每回来都是半碗面皮。”

在那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因为犯了错,被连名带姓叫着的时候,屁股还是会想起那天回家后的疼。但那整碗凉香酸辣的擀面皮,带来的满足感,还是让人回味无穷,实实在在的记吃又记打。

上高中后,就到了离家远的虢镇中学了。那时候,中午通常不回家吃饭。然而当有一群不回家的年轻人时,就很难乖乖的在教室学习或者午休。所以在某些特殊的日子,例如上午最后一节是体育课的时候,我们会呼朋引伴的相约着,等在校门附近。只待下课铃声响起,便簇拥着冲向公交,跑到街上的网吧,挂QQ,登魔兽,在“艾泽拉斯的大陆上,为了部落”奋战一个小时。

然而为了节省时间,也不饿着肚子,一般都是去买一个火热的烧饼,外边焦黄香脆,内心柔软芬芳的那种,然后递给面皮摊摊的老板。老板也二话不说,很自觉的给你切半份面皮,多加辣子和醋,味道调的浓浓的,拌好后用筷子把面皮塞到咧嘴的烧饼里,塞成一个大肚子烧饼,随后用袋子一装,就可以边走边吃了。只不过吃的时候要小心,因为浓郁味道带来的就是浓浓的红汁。一部分会渗入烧饼里,包裹着碳水,香进嘴里。另一部分则会顺着流淌,油到满手满嘴。

以前这是宝鸡地区独有的吃法,软碳水与硬碳水的结合,麦香与辣子盐醋的共舞,无解中的无解。而那些用擀面皮夹馍代替午饭的时光,还有那些时光里青春的少年们,也是美好中的美好。

再后来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宝鸡,工作又到了苏州,就渐渐的远离了擀面皮的快乐,而擀面皮夹馍的美好也就更难品尝的到了。

说来也怪,苏州作为“鱼米之乡”的代表城市之一,本地人却钟情汤面。老字号的面馆就像是洒金桥的泡馍馆,一大早,天麻亮,就有人乐此不疲的等候着吃头汤面。

苏式汤面,重汤和浇头,面反而其次。汤要清而不油,面也是细而硬长,再加上琳琅满目的时令浇头,味道倒也咸鲜。这是一个二十几年吃面的胃,第一次在面中获得了新的味道。    

然而一个宝鸡娃在这里却要艰难融入,面端上来时,问服务员要一瓣生蒜,服务员的眉毛会皱的仿佛世界末日一般。

渐渐地,也不知是整日奔波的工作,还是日渐烦恼的生活,快乐与美好从起初的日夜陪伴,变成了偶尔一来。而在新鲜过后,想吃面却只有苏式汤面的时候,我的眉毛也在末日徘徊。

直到一次出差路上,路过苏州的吴江区,因为电子厂众多的缘故,这里聚集了很多天南海北的人。在附近的城中村里,一家西府面馆自此被我遇到。那天流着口水吃到的擀面皮,是久旱逢甘霖,亦是他乡遇故知。

从那之后,每到周末空闲,便要驱车30来公里路去吃,也顺带教会了一帮江南水乡的朋友在陕味中寻找快乐。看着平日婉约娇滴的江南女娃,皱着眉头,啃蒜就面,纵使返程的时候,车里饱嗝四起,也会觉得这味道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擀面皮于我,不再是寻常的味道,是在忙乱中获得的宁静,也是漂泊中的灯塔。

再后来,娶妻生子,激昂匆匆的转入平淡寂寂,我也回到了西安工作生活。每一条街道都有想吃的食物,每一处风景也不在那么新鲜好奇。路边随处可见的凉皮,吃起来也是普普通通。既不会惊艳,也不会回味,凉皮也成了生活中偶尔的调剂。不再专程去吃,而它也不再是果腹食物的平替。

也许擀面皮并没有变,变得只是那个红领巾歪带的瓜娃。就像我们不能回头的青春,只能在当时享受,而感受却在未来。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作者 | 李不白 | 陕西人

关键词: